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主觀評分
推薦指數:🌕🌕🌕🌗🌑
閱讀難度:🌕🌕🌗🌑🌑
Brief Info.
「以好奇的姿態,
理解你內在的冰山,
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對 話 練 習
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讀後摘要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故事撞擊冰山帶來各種可能。
冰山理論
外顯行為:
行為、事件、故事--------------應對姿態---------------
內顯行為:
身體感官感受、情緒:喜怒哀樂 →
感受的感受:Ex: 對自己生氣感到難過 →
觀點:過去經驗、成見 →
期待:對自己、他人的 →
渴望:被愛、被關注、認同感、獨立感等...心理更深層次體驗 →自我:冰山最底部,薩提爾稱為「生命力」、「靈魂」,我個人在看這段時覺得很玄或者說根本不瞭解作者想表達什麼😅看完之後我會更傾向理解為「個人原則與價值觀」
「難道靠上述的冰山理論就可以擁有親子之間好的溝通嗎?」
薩提爾的對話與一般親子溝通之間的差異
- 我們時常急於解決現在的問題,而忽略了當事人的感受,比方說:小孩在夜市要求要吃糖葫蘆,但當父母要買給他吃時,卻又一直反抗說不要甚至開始哭鬧,因父母在人潮隊伍中被逼急了,開始斥責小孩的不懂事並索性不買。但事實上小孩是因為在遠處看到老闆將掉到地板的糖葫蘆撿起來繼續賣,所以不希望吃「這一支」,而父母因未嘗試理解小孩,也沒給他足夠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觀點,讓小孩在該事件中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我們必須要理解小孩的表達能力還很有限,我們需要用引導的方式帶小孩來描述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而非希望他們能直接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 應對姿態的自覺:冰山理論中有一個水平面介於行為表面與心裡感受中間,這是人的「生存姿態」,而大多數人口中所謂的溝通並非與人產生連結,而是自保。以下是薩提爾歸類的不同種「溝通型態」:
- 指責:命令、否定、權威式⇒「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 討好:為得到認同而唯命是從,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重視之上,而非表達自己⇒「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 超理智:為得到認同而擅以爭辯、說理,來說服他人自身觀點⇒「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 打岔:為了面對壓力,已不溝通為溝通(逃避心理)⇒「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忽略他人」
Photo by Devon Divine on Unsplash
對話前的準備與練習:自我覺察 & 好奇心
自我覺察
好奇心
小記:在本書中我得到好奇是冰山對話的核心演練重點之一,因為好奇才會讓我們挖掘到更多當事人的內心,更能了解到事情發生始末與問題的核心。除了顯而易見的「事件」與「感受」之外,我們透過好奇心的提問,才有機會探索當事人的「渴望」與「觀點」,而最終撬開冰山一同看見問題。
而冰山對話重點不是在提供問題的解答,而是讓人當事人感受到關注、關愛,並透過自我覺察的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應對方式。
總結
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 赫茲里特
每一次的溝通,當我們身在主動方,我們都有責任與選擇去帶領當事人走向更好或更適合的方向,在過去我個人自身經驗中,因我父母亦屬較高壓權威式的管理,現在回想起來,更能讓我體會到身在被動方,有時需要的不是解決方式,反過來大多數在幼童或青少年時期,我們找父母談心需要的只是傾聽與理解並引導。
誠如本篇開頭所言,本書紀錄了大量作者實務演練,也從中作者如何剝絲抽繭引導當事人覺察自己,原來這就是溝通的魔力!
當然我不全然認同每個小孩都適合這種溝通方式,畢竟我也不是專業的教育學家,或許在面對十足叛逆的青少年,確實要用高壓權威的管理會更有效。
但一般而言透過冰山對話,我們可以釐清一段複雜的對話,我們不是在說理、教育,而是在協助當事人覺察自己。